劇情概括
1949年的法國鄉村,音樂家克萊門特(熱拉爾·朱尼奧 飾)到了一間外號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學校的校長(弗朗索瓦·貝萊昂 飾)只顧自己的前途,殘暴高壓。
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然而,事情并不順利,克萊門特發現學生皮埃爾·莫安琦(讓-巴蒂斯特·莫尼耶 飾)擁有非同一般的音樂天賦,但是單親家庭長大的他,性格異常敏感孤僻,怎樣釋放皮埃爾的音樂才能,讓克萊門特頭痛不已;同時,他與皮埃爾母親的感情也漸漸微妙起來。
作者背景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Christophe Barratier)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法國著名導演,《放牛班的春天》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2年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亞自編自導了處女作《The Tombs》,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短片由在《黑客帝國》系列中扮演梅羅文加王的法國影星蘭伯特·威爾森(LambertWilson)主演。《放牛班的春天》是巴哈提亞執導的首部電影長片。
影評 | 《放牛班的春天》
永遠別說永遠
《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譯得很巧妙,單是讀著都漾出善意的笑。樸素流暢的影片,連顏色都很節省,盡是飽和度很接近的灰,讓眼睛保存著氣力幫助嘴角表露快樂或悲傷。
自從看完了這部影片,那動人旋律就像有魔力一般在我的腦中揮之不去。其實觀影之前,看它的劇照已經可以隱約嗅出一絲《春風化雨》(《死亡詩社》)的氣息來。一群頑劣成性的學生,一位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教師,再加上一個或幾個頑固不化,粗暴專制的學校領導——這樣的人物組合幾乎已經形成了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定的內在結構——所以有人說這電影“古典”、“傳統”。但是這部影片的導演出色地運用了音樂來作為影片的主要表現手段,從而使法國人特有的優雅浪漫,在這樣一部幾乎完全遵循傳統套路的、中規中矩的電影中,依然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如果說《春風化雨》帶給觀眾的第一感受是心靈的震撼,那么我以為《放牛班的春天》給人的第一感受則是心靈的沉醉:孩子們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聲合唱,以及悠揚的歌聲中放飛的童心、夢想、感激、懷念……這一切無不美得令人動容。
人心智的完善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也需要良好的人生導師。
《放牛班的春天》中孩子們都是群問題少年,大都是因父母離異等各種家庭緣故而被送到這,比常人缺少了家庭的一份關愛與正確的教育,所以馬修老師沒到來前,孩子們不守紀律、搗亂已是常態,有的孩子甚至有偷竊的壞習慣。
但是這些壞習慣并不是一犯錯就關禁閉便可以解決,而是需要愛與正確的引導。
馬修老師便是一個用愛感化學生的老師。當校長因為學生們犯錯而想要懲罰他們時,知道真相的馬修往往不會揭發他們,而是私下教育孩子們。
很寬泛的主題,但是,消沉灰暗到積極明朗的轉變由不得我無動于衷。反復回放著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動的感恩,馬修離職時窗口飄飛的載滿孩子幼稚字體和深沉思念的紙飛機,一張張象被時間氧化變黃的舊照片。他們是應該相互感謝的,孩子們幫助馬修迎來了“自己的創作春天”,料想更是讓他收獲了看到他們改變的成就感;孩子們該感謝這樣一位伯樂,挖掘出美麗的歌聲,還有比歌聲更美的嶄新的自己。音樂的確功不可沒,簡單的跌宕成就了劇烈的變化。若是馬修換做畫家、球手,或者其他什么職位呢,孩子們應該也會很美,愛,才是至根本的語言。或者之前出現或者合作中生成,漸漸就成了依靠信賴,顏色似乎都清新起來。
影片最后,小派皮諾追隨著被辭退的馬修離開校園。他拎著小包袱追到了校門口,牽住馬修先生的手,那一刻,我在他小小的眼睛里看到了對世界流出的愛和敬仰;那一刻,“一道絢爛金光,在小路盡頭閃爍”。
電影中總是成就讓人側目的感動,因為現實中的貧瘠,所以讓我在這里口干舌燥樂此不疲的絮叨。寫這段文字時,一直放著電影音樂,還是會輕易陷入宛如天籟的合唱中,一段簡單的快樂,陶醉了他們,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影片中出現了一個“壞孩子”蒙丹,總是帶著兇惡的神情,因為他的心靈多少遭受了些扭曲。在學校的他總是想著用自己的歪門邪道帶壞其他孩子。
而這樣的學生,最后也被誤會了偷錢,這是令我們深思的一點:在社會中看起來邪惡的人總是被誤會做壞事。
最后蒙丹被帶走時留給了馬修老師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仿佛在說:你拯救不了我。
即使有好老師的存在,在極度灰暗的家庭環境、冷漠的社會中長大的孩子也不一定會被救贖,這也是電影想表達的一點吧。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的一部經典作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外文獎提名,豆瓣評分9.2。
教育的理念通過電影表達了出來,給予廣大教育者深刻的啟迪,而這部電影也成為人們心中的經典,總能給人帶來溫暖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