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筑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發明后又在法語中引申為“剪輯”。1923年,愛森斯坦在雜志《左翼文藝戰線》上發表文章《吸引力蒙太奇》(舊譯《 雜耍蒙太奇》 ),率先將蒙太奇作為一種特殊手法引申到戲劇中,后在其電影創作實踐中,又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開創了電影蒙太奇理論與蘇聯蒙太奇學派。20世紀20年代,愛森斯坦為了向蘇聯以外介紹蒙太奇(俄語:монтаж )理論,借用了法語Montage一詞,并引申到英語中。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電影人從英文電影理論中認識到了蒙太奇理論,最初曾根據法語舊意嘗試將其翻譯為“織接”等意,后發現“舊詞被賦予了新意”,便保留英語音譯,成了一個新名詞。
誕生發展
誕生
當盧米埃爾兄弟在19世紀末拍出歷史上最早的影片時,他是不需要考慮到蒙太奇問題的。因為他總是把攝影機擺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即全景的距離(或者說是劇場中中排觀眾與舞臺的距離),把人的動作從頭到尾一氣拍完。后來,發現膠片可以剪開、再用藥劑黏合,于是有人嘗試把攝影機放在不同位置,從不同距離、角度拍攝。他們發現各種鏡頭用不同的連接方法能產生驚人的不同效果。這就是蒙太奇技巧的開始,也是電影擺脫舞臺劇的敘述與表現手段的束縛,有了自己獨立的手段的開始。一般電影史上都把分鏡頭拍攝的創始歸功于美國的埃德溫·鮑特,認為他在1903年放映的《火車大劫案》是現代意義上的“電影”的開端,因為他把不同背景,包括站臺、司機室、電報室、火車廂、山谷等內景外景里發生的事連接起來敘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里包括了幾條動作線。但是,舉世公認還是格里菲斯熟練地掌握了不同鏡頭組接的技巧,使電影終于從戲劇的表現方法中解脫出來。蒙太奇在無聲片時期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
理論學派
蒙太奇學派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蘇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代表,他們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的革命電影藝術,而他們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對蒙太奇的實驗與研究上,創立了電影蒙太奇的系統理論,并將理論的探索用于藝術實踐,創作了《戰艦波將金號》《母親》《土地》等蒙太奇藝術的典范之作,構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學派。
聲音色彩
另外,又有人以為蒙太奇是無聲電影的產物,在有聲電影的土壤上已經沒有生存的地位。事實說明,有聲雖然限制了某些蒙太奇方法的運用,但是電影從單純的視覺藝術變為視聽藝術,銀幕上的人物成為可見又可聞的完整形象,這就大大地擴大了蒙太奇的用武之地。畫面加上了聲音,從此蒙太奇不只是畫面與畫面的關系,而且又有了聲音與聲音、聲音與畫面的關系。而所謂聲音,又包括人聲、自然音響與音樂三者。人聲里又包括臺詞、解說詞、內心獨白以及人群的雜聲。因此,畫面與聲音的結合涉及畫面與人聲、與自然音響、與音樂的各種結合,聲音與聲音的結合涉及這種種聲音之間的結合。由于這樣的復雜性,使電影的聲音構成和聲畫構成有了無限豐富的可能性,給視聽藝術開闊了無限廣闊的新天地(見電影聲音)。電影從黑白片發展成彩色片,色彩成為電影的表現手段之一,給電影帶來色彩的蒙太奇新課題,又一次豐富了電影蒙太奇的世界。
爭議與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e Bazin,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于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范圍和內容,并稱之為“內部蒙太奇”。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為表現蒙太奇、敘事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其中又可細分為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對比蒙太奇、隱喻蒙太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