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之聲 | 本期主播:胡晨曦——《霍格沃茨的那些事兒》
哈利波特系列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無論你是書迷還是影迷,哈利波特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時時刻刻都想要放棄現實的生活去體驗一把魔法世界,作為格蘭芬多五年級生,就由我同各位魔法師們一起重返霍格沃茨的校園,來聊一聊我們為什么會對魔法世界念念不忘。
1995年J. k羅琳坐在咖啡廳,在一張餐巾紙上迅速記錄下頭腦中時不時突然閃現的靈感,幾經退稿,她的作品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終于在1997年6月26日出版,羅琳以及她塑造的那個戴著眼鏡的小魔法師一夜成名,席卷全球。
現如今我們迎來了哈利40歲生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也在各院線重映,喚起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20多年來,不僅是票房,各大論壇網站的粉絲數量,以及周邊作品,魔法世界的浪潮從未停滯。
青春與夢想,團結與友愛,種族平等通常是人們談起哈利波特是會想到的關鍵詞。
哈利波特中的每個角色并非白玉無瑕,它所代表的魔法世界也有諸多不足,但正是這些不完美在回憶的濾鏡中更顯真實可貴,有主角乘風破浪,配角也亦能發光發亮。四大學院對應的野心,智慧,勇氣和忠誠同樣重要。
善與惡,絕非涇渭分明的兩條河流,他們共存在一個人的心中,像兩個立場對應的小人彼此矛盾爭執沖突。他們的勝負毫無疑問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但最終能決定戰局的還是在人心本身的趨向。
在哈利波特中擁有相似苦難童年經歷的伏地魔,斯內普和哈利,所選擇的人生之路是截然不同的。
一個撕裂靈魂,給整個世界帶來了黑暗,一個迷途知返,為守護愛而甘做雙面間諜,一個肩負重任終將光明灑滿人間,圍爐夜話中說道“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在這些理念的影響下,很多在魔法世界里成長起來的讀者,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時光,并與志趣相同的人互相抱團:魁地奇在現實世界中也能找到比賽場所,“麻瓜”一詞被收錄在了牛津詞典,《哈利波特》成為了英國高考必考篇目,當你打開哈利波特電影時,上面“獅院蛇院獾院鷹院”報道的字樣,總會讓你找到一群一樣熱愛它的小伙伴。
“十一歲那年,我的貓頭鷹走丟了”,這代表的是文學對青春夢想的守護,而“我變成了更好的麻瓜”,則頗具幾分羅曼羅蘭所謂的,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的英雄主義色彩。
霍格沃茨中也有現實學校里的壞毛病,但是他依然是每個人心底的烏托邦。因為它有著充分自由的成長空間,這正是它的魅力和靈魂所在。從鄧布利多校長、麥格教授、盧平教授到學校管理員海格等一眾魔法老師都在用愛和包容,召喚著孩子們自身的獨特性。
在那個充滿魔法和想象的世界,與我們所在的人事間是對等的,我們心里有霍格沃茨,有國王十字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有那棵可怕的打人柳,有鬧鬼的尖叫棚屋,有霍格莫德的蜂蜜公爵。無論發生什么,那些有關魔法的一切,總是存在于我們的心中,我想這些事物也就是幫助我們度過無聊歲月的動力吧。
王小波在《紅拂夜奔》的結尾處寫道:“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一如哈利波特,我一廂情愿的堅信霍格沃茨的存在,相信那個美好世界中發生的點點滴滴。
在霍格沃茨的路上。少的是心中的空虛,多的是對世界的美好向往,感謝哈利波特讓我們人生多了一份光彩與夢幻。
還是那句話“霍格沃茨,永不畢業!”
點擊鏈接,收聽音頻